
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。故谓之清明。”细雨润新芽,纸鸢乘风起。当春风翻开二十四节气的书页,清明总是以水墨般的笔触,在天地间勾勒出生命的两种姿态:一半是泥土下静默的根系,一半是枝头上雀跃的新绿。清明,亦节亦气,既标志着时令节气的更迭轮回,又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情感,启示我们亲近自然、融洽亲情、凝聚力量。
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”。清明,是踏青寻味、放鸢逐春的节气。 此时节,春和景明,新绿葱葱,娇蕊争芳,宜踏青,宜游玩,宜荡秋千,宜放风筝,宜拥抱自然。阳光下,春风里,沐浴、唱歌、远眺,健康身心、激扬活力。恰如古语所云 “女人清明男人年”,春光正好,原野成了欢乐的舞台。男子逐风蹴鞠,活力四溢;女子笑语秋千,摇曳生姿;孩童牵线放 鸢、撒欢奔跑 。一家人相伴踏青,融入自然怀抱,赏繁花似锦,听鸟语啁啾,好一幅富有情趣的春日郊游图!恰似《清明上河图》中的市井烟火,将生活的诗意与民俗的魅力勾勒入画,烙印在民族记忆深处,年复一年,温热如初。
“忽见家家插杨柳,始知今日是清明。”清明,是对话历史、扫墓祭祖的节日。 《历书》记载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祭先祖、荡秋千、放纸鸢、戴柳花、画彩蛋、食青团……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,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,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凝聚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。2006年,清明节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当人们折柳踏青、扫墓祭祖时,实际上在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,在寒食烟火与杏花春雨之间,演绎着中华文明对生命本质的深邃思考。如今,各地祭扫活动既保留着传统文化精髓,更融入了现代生活观念,文明祭扫成为新风尚。为故去的亲人添一抔新土,祭一枚新枝,低碳环保的祭扫方式,让清明更“清明”。
“年年陌上生春草,岁岁清明思故人”。清明,是追思寄远、凝聚力量的时节。 一年一清明,一岁一追思。在这个传统节日,人们追念先辈,也致敬英雄、缅怀英烈。烈士陵园那些镌刻着星火的墓碑,何尝不是矗立在岁月中的精神路标?焦裕禄栽下的泡桐已亭亭如盖,其根系里仍流淌着“生也沙丘,死也沙丘”的誓言;黄旭华隐姓埋名的岁月化作核潜艇的深蓝航迹,至今仍在惊涛中诉说“愿将此身长报国”的赤诚。当我们俯身轻拭碑上露水,指尖触碰的不仅是冰凉的大理石,更是滚烫的理想传承。每一方纪念碑,每一座烈士墓,都是一个闪亮的坐标,赋予后辈不忘初心、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。
春草绿,梨花白,一袭清风,吐故纳新。我们传承文化,也感悟生命。这个古老节日如同时光长河里的铜镜,既映照着先辈跋涉的足迹,也清晰倒映着当代人自省的身影——在春和景明中擦拭心镜,于慎终追远时校准方向,方能将生命的根系深扎于精神沃土,让理想的枝干挺立于时代风云。万千思念如缕,是哀思,是缅怀,更是珍视和希冀。让故人留心间,我们心清神明,笃定前行。
策划 | 孙俊
文案 | 胡傲蕾
美编 | 成雨静